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智泉流韵

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文学艺术馆

 
 
 

日志

 
 
关于我

原名郭进拴,笔名智泉、郭笑。河南汝州人。1980年参加工作,曾任《乡音》主编,,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现为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著有长篇小说《美女山,美人河》、长篇报告文学《湛河大决战》等50余部,累计发表作品2000多万字,有164篇(部)作品获奖。其中剧本《无品乡官》获《中国作家》一等奖,《鹰击长空》获《人民文学》二等奖,长诗《寒夜哭母》获《文艺报》一等奖等。1992年获河南省首届优秀文学组织工作者奖。2005年被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宣传干部荣誉称号。

【郭进拴原创】六月的盛宴——中国·第二届河南坠子大会纪实  

2017-06-30 20:19:00|  分类: 美文欣赏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郭进拴原创】六月的盛宴——中国·第二届河南坠子大会纪实 


                                         六月的长空云白天蓝,

                                         六月的大地瓜香果甜。
                                         六月的鹰城歌亮旗艳,
                                         六月的人们喜逐笑颜,
                                         六月里喜鹊在枝头亮嗓,
                                         六月里鸽子在长空撒欢。
                                         六月里人们正翘首期盼,
                                         六月里的锣鼓震地动天。

       六月,正是丰收的季节,成熟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六月也是播种的季节,今天播下一粒籽,金秋硕果香满园。在这香甜的季节里,500万鹰城儿女,迎来了全市人民最盛大的节日——
中国·第二届河南坠子大会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隆重召开

       2017年6月28日晚,鹰城广场被我市浓郁的曲艺文化所包围。鹰城广场装饰一新的欧式舞台吸引着众多市民驻足观看。由中国曲艺家协会、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平顶山市委、平顶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曲协河南坠子艺术委员会、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中共平顶山市委宣传部、平顶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的中国·第二届河南坠子大会在此拉开帷幕。

       在中国·第二届河南坠子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24支曲艺表演团队登台献艺,鹰城市民欣赏到了一台充分呈现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特色的河南坠子演出。其间,范军等曲艺界大腕也莅临现场助兴。据了解,参会的不仅有河南省内的曲艺家,还有来自河北、安徽、湖北、山东等地的河南坠子演员。出席中国·第二届河南坠子大会的嘉宾有:

       郭  刚 , 中国曲协副主席、宁夏回族自治区曲协名誉主席;
       范军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曲协主席;                         
       宋爱华 , 中国曲协河南坠子艺委会主任、国家一级演员;
       李广宇  ,中国曲协河南坠子艺委会秘书长、河南省曲协副主席;
       温淑萍  ,中国曲协河南坠子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演员;
       王国军 , 中国曲协北方鼓曲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演员;
       胡磊蕾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曲艺杂技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一级编剧。

  6月28日晚7点,平顶山市坠子演员王雪会、张片红以一曲《书房训子》拉开大会序幕。接着,山东郓城演员张凤巧、南阳市演员侯红莲相继表演《妻子泪》《李逵夺鱼》,精彩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24个节目、数小时的演出,令现场的坠子迷大呼过瘾。

  当晚的欧式剧场座无虚席。新华区陈庄村村民洛老汉站在后排看得津津有味。笔者问他节目怎么样,他说:“中啊,唱哩不赖。”演出间隙,笔者询问了从艺30多年、来自河北邯郸的坠胡伴奏师李志强坠胡有何艺术特点?他说:“河南坠子有说有唱,有一些段落节奏比较快,但总体来说比较慢,所以它比较适合老年人平心静气地欣赏。”来自山东郓城的坠胡伴奏师彭布江说:“河南坠子一般给人以‘乐呵’的感觉。”

  据平顶山市曲协主席崔银龙介绍,河南坠子源于河南,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方言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少数是自拉自唱的。河南坠子使用河南方音说唱表演,以唱为主,唱中夹说,所用唱腔主要包括"平腔"、"快扎板"、"武板"、"五字坎"和"垛板"等。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初期大 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员演唱长篇。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

 说唱表演的方式早期为"单口",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后来发展出"对口",两人对唱,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三个人搭档演出的"群口";也有少数是自拉自唱的;几种方式各有适宜的节目。

演出形式除脚踏木梆自拉自唱者外,多为一拉一唱的"二人班"。演唱时要摆上一张桌子,桌上放一小铜钹、醒木和小皮鼓。拉坠琴的弦手坐于桌侧,演唱者站立桌前,左手持简板,右手持一根竹棍,随着坠琴的旋律击出鼓点,板击强拍(板),鼓击弱拍(眼),弦手脚梆亦击强拍。简板的持法,要求与肩平,不能过高过低,须敲钹子时,放下简板,拿起棍子。也有的无鼓、无钹,只持简板,右手空着,与左手相互配合,作出各种动作。醒木仅在长篇大书的说白当中偶尔用之。还有的将坠琴绑在腰间,能站着拉唱,走街串户,边走、边拉、边唱,旧时被称为"跑摊子"、"巧要饭"的。

专业团队演出时,不设桌子。报幕员报节目后,乐队坐齐,演员持简板入场,举简板击一下,乐队起奏过门,简板随之击打,然后始唱。三人以上的群口、联唱,简板可以换手,要求统一,乐队增加,脚梆大多不用,有人专击节奏。演奏者也可放下乐器,或拿着乐器进入角色。

 河南坠子的表演身段与动作追求秀气、活泼。手、脚的运用,要出得利索,收得迅速,点到即是。三弦书的表演要诀,河南坠子基本通用,只是有的说法不同。如"二郎担山"、"一步一锤",河南坠子叫"亮翅"、"二仙传道"。豫东河南坠子的"一步三相"表演技巧,也有人使用。

 河南坠子和其他曲种一样,以说唱为主,表演为辅。一个演员,必须练好嘴上功夫。唱腔音乐是河南坠子唱腔的主导部分,由多种曲调(板腔)构成。包括引子、起腔、平腔、送腔、尾腔等部分,根据唱词的不同句式使用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韵、巧十字塞韵、滚口白等唱法,形成节奏和旋律上的明显变化,以表现不同的感情。河南坠子的曲调虽多,但它以一个主体性基本唱腔曲调为基调,根据唱段的起、承、转、合的不同规律和故事情节的不同需要,加以重复、发展和变化。同时,对传统唱腔中属于插入性或附属性的唱腔曲调,如引子、牌子、三字蹦、五字嵌、大小寒韵等,进行融会贯通式的取舍处理,把有特性的乐句和片断有机地结合在唱腔音乐中,使整个唱腔音乐丰富多彩,和谐统一。

河南坠子在传统唱腔中起腔唱法很多。有的起腔,开头采用紧缩节奏的手法,然后突然来一个懈板(突慢)伴之以大甩腔。也有前边几个字用白,然后起腔。

平腔指唱段中间大段落的唱腔部分,侧重于故事的叙述,为唱腔的主体部分。平腔都是由若干个小段组成,小段里又有开始句和叙述句之分。开始句多是两句或四句,叙述句则是无限反复,它的变化多、容量大。河南坠子各流派的形成,也就是他们各具有不同的平腔。这些曲调各不相同,有的华丽流畅,有的质朴硬朗,有的较悲切,有的则豪放。

落腔指唱段结尾时用的小乐段或乐句。有的落腔比较华丽,有的落腔欢快俏皮,显得干脆利落。

河南坠子唱腔音乐的调式主要是徵调式,因为河南坠子的唱腔主体是平腔,而平腔又主要是徵调式。板式通常是一板一眼(即2/4拍子),也有有板无眼(1/4拍子)和散板、紧打慢唱以及连说带唱的滚白形式。河南坠子的伴奏乐器是坠胡,也叫做坠琴、河南坠子。原是由小鼓三弦改制而成的拉弦乐器,定弦为四度,前奏为"5-1"弦,唱腔则变为"2-5"弦。由于它常作五度转换,所以艺人们说:"过板下五度,唱腔上五度。"坠胡主要是随腔伴奏,有时加花,或用老少配等手法烘托唱腔,以增强艺术表现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河南坠子的伴奏乐队有了很大的改进,增添了各种不同的乐器,如二胡、扬琴、三弦、琵琶、大提琴等。河南坠子的击节乐器除脚梆、小钗外,主要是简板。不少造诣较深的艺人简板打得非常灵便,不仅用击板、闪眼、加花、连缀打等来渲染气氛,同时亦可作为表演的道具。河南坠子的前奏与间奏,艺人们称之为"过板"。开书前为了渲染热烈的气氛,招徕观众,艺人常即兴演奏闹台曲。有的称"闹场",也叫"盘头"、"过街调"、"闹台调"。闹场完毕后,在每段开始以前,先由坠胡奏一过门,前面一段快的叫大过板,后面一段慢的是小过板。大过板奏到一定时候突然懈板,紧接小过板。经过反复演变,它亦成为专业团队经常使用的前奏曲。河南坠子在河南各地广泛流传后,受受地域语言、风土人情等人文环境的影响,便有了声腔流派的分化。清代末年,在老艺人中已有了"上路河南坠子"和"下路河南坠子"之说。

      据艺人相传,最初的上路河南坠子主要是指在河南境内的颍河、沙河上游地区的河南坠子。下路河南坠子则主要是指处颍、沙河下游颍、亳二州的河南坠子。后来,在河南境内,又出现了东、西路河南坠子之说。西路主要是指陇海铁路开封、以南部分,黄河以南,京广铁路以西以东地带,其中还包括开封、郑州、许昌、漯河的所谓中路河南坠子在内。所以,这一路就有三个称谓,即:上路、中路和西路河南坠子。东路主要是指豫东南的商丘、周口等地的河南坠子。因豫东受皖北河南坠子影响很大,两地语言又较接近,于是,东路河南坠子又包括颍、亳二州境内的河南坠子。

      在艺术特色方面,西路河南坠子最初多由三弦书(包括莺歌柳、仪封三弦)艺人演唱,脚梆击节为其主要标志,在道情、大鼓书艺人加入演唱的同时,还吸收了河南梆子、越调、曲剧等剧种的声腔,逐渐形成了"字清板稳""硬弓大调"、高亢明朗、节奏鲜明的艺术特色。东路河南坠子则多是由道情艺人改唱河南坠子后,吸收了琴书、丝弦等姊妹艺术的声腔,只用简板,不用脚梆,其唱腔更加灵活、自如,因而形成了柔美、细腻、善于抒情的艺术特色。正是由于东路河南坠子多是道情艺人出身,原本道情书的中、长篇大书,随之也带进了河南坠子曲艺当中。如《响马传》、《狸猫唤太子》、《五虎平西》、《回龙传》等。所以,艺人们常说:东路书、西路段。善于演小段儿的西路河南坠子艺人,其演唱内容多是由三弦书、莺歌柳的短而精的小段子曲目引来,如《蓝桥会》、《三打四劝》、《金钱记》等曲目。

       东、西两路河南坠子虽有一平、一曲、一更一软、曲目上的一长一短之特色,但其唱腔板式和伴奏乐器基本相同,又无其它的严格限制于禁忌,因而,在后来的发展中,经常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及曲目上相互吸收的良性融合状况。

      早期的东路河南坠子多由男艺人演唱,如刘中堂(商丘河南坠子武状元刘世红之父),张志坤(商丘河南坠子文状元张大贵之父),都是在豫东享有盛名的河南坠子艺人。刘中堂师承安徽亳县道情艺人李同敬,张志坤师承虞城县道情艺人胡明善。

      20世纪30年代以后,商丘涌现了张大贵、刘世红、王玉兰、王玉凤等一批河南坠子艺人。加之出身于安徽亳县曲艺世家的河南坠子女艺人邢玉霞、吕明琴以及师承安徽著名曲艺艺人高连元的尤桂琴、戚桂芝等,纷纷聚集商丘,在商丘风土民情的影响下,他们通过交流切磋,兼收地方戏曲和兄弟曲种之长,对河南坠子唱腔进行了不断的加工和丰富,使东路河南坠子的风格特色更加鲜明。东路河南坠子男艺人的唱腔粗犷浑厚,铿锵诙谐,边说边唱,乡土气息非常浓厚。

     女艺人的唱腔则有"文派"和"武派"两种不同的唱法。"文派"唱腔音色柔美,长于抒情,以张大贵为代表。"武派"唱腔俏丽乖巧,长于激情,以刘世红为代表。东路河南坠子"文状元"张大贵、"武状元"刘世红,加上唱得好、长得俏的王玉兰、王玉凤两姐妹,被人称为"四大名旦"。河南坠子早期艺人均为男性,著名的有将河南坠子书带到安徽太和的郭成德和从道情说唱改为河南坠子书表演的薛玉湘、赵明堂、胡明善、徐振东、艾宝莲等。民国初年,又有孙民德、冯治邦、党治法、刘世禄、程万林、高治安等艺人在开封和郑州一带享有盛名。

      在河南坠子的演唱者中,河南本土的名家很多,其中赵铮和刘宗琴同为大师级人物,但两人的风格截然不同。

       赵铮出身于书香门第,在河南省立开封艺术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她办起了曲艺班。1982年,第一届曲艺班收了39人,这也是"文化大革命"之后全国第一个曲艺班。之后又办了两届。

       1932年,在老坟岗的西一街、西二街、西太康路附近出现了聚仙茶馆、一品香茶馆、老贾茶馆等3个最早的茶馆,茶馆卖茶,艺人卖唱,各挣各的钱。1934年,形成了老坟岗下崖市场,先后出现了5个说书棚,在这儿卖唱的艺人有20多个,比较有名的有刘明枝、刘桂枝、刘宗琴、李元春、于忠霞、汪国宝、王连堂、马素芳、范明显和赵发林。刘明枝、刘桂枝、刘宗琴三人中,刘明枝细腻,刘桂枝妩媚,刘宗琴豪放,她们常搭伙同棚献艺,被人称为"郑州三刘"。

      刘宗琴是登封大冶镇人,12岁拜河南坠子艺人刘魁为师,学会了几部大书。14岁独闯江湖,在西安、宝鸡站棚演唱,崭露头角。西安的刘喜禄,又教会她《响马传》、《西凉国找父》等长篇书目,1946年她重返河南。

刘宗琴用"中路河南坠子"、"乔派河南坠子"、"河洛大鼓"三种不同风格的唱腔巧妙融会,把谢恼、羞、烦、躁、刁、恶、毒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天津曲艺史上,以"坠子皇后"乔清秀为代表的河南坠子,是由外地来津经改革后成为津门流传的曲种之一。

1929年,乔清秀、乔利元夫妇应邀入天津北海楼等演出。乔清秀在演出中看到天津观众的欣赏要求与以往演唱地区的观众有很大区别,就与乔利元、琴师康元林等人一起对河南坠子的内容、音乐、语言进行改革。为了吸引天津观众,他们不仅移植了大量在天津流行的曲目,还对已有曲目进行改词,增加天津地方色彩。在演唱中灵活运用京音、津音与河南乡音,加强与观众的交流。唱片公司还为她发行了近20张唱片,使乔派坠子风行大江南北。

1935年,乔清秀在电台演播,被誉为坠子皇后、坠子女王、坠子大王,曲艺观众"满城争说乔清秀"。乔清秀的成功吸引了大批河南坠子艺人纷纷到津,其中不乏已在河南、河北享有名气者。

在天津,继承乔派艺术,独具特色,大胆创新,设计出富有新意的坠子唱腔的是天津曲校的教师曹元珠。

1931年8月,曹元珠出生于河北大名县,河南坠子名家,她全面继承了三大流派董、乔、程的腔体特点,并掌握借鉴其他流派的特点,在河南坠子的演唱、表演、创腔、教学等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

经常演出的曲目有《三堂会审》、《王二姐思夫》、《苏三起解》、《朱买臣休妻》、《马前泼水》、《蓝桥会》、《吕蒙正赶斋》、《宝钗扑蝶》、《独占花魁》、《韩湘子上寿》、《白猿偷桃》、《游湖借伞》等唱段。河南坠子在天津扬名立万的同时,有一部分坠子演员进入北京,并逐渐形成了"北京字儿、河南味儿"的河南坠子。20世纪30年代成书的《江湖丛谈》记载:"天桥的坠子,开荒的不是坤角,是个男角,这人满脸的麻子,一个人自拉自唱。社会人士瞧他又拉又唱,可是听不出他唱什么,那时正是民国十二三年,社会上还没嚷穷哪,做艺的人挣钱亦容易,这个唱坠子的每天能挣两三元。"

这个满脸麻子的人姓车,人称"车大麻子"。他演唱用的是纯正的河南话,北京人听不懂,觉得有点土,但他有滋有味的自拉自唱,还是吸引了不少眼球。于是唱坠子的男女班纷纷来到北京,当时较早在北京出名的坠子演员是卢永爱、大老黑(名叫任永泰)两口子,两人对唱,卢永爱唱做俱佳,身段好看,表情细腻;大老黑专会抓哏,善滑稽。

 随之成名的是姚俊英,她的演唱被称为"是地道的河南滋味,唱一句弦儿跟一句的音韵,令人听了真有绕耳三日不断的妙趣"。她当时演唱的曲目有《小黑牛》、《刘二姐拴娃娃》、《许仙游湖》、《黛玉悲秋》等。

 1932年前后,河南坠子女演员董桂枝、程玉兰姑嫂以及唱武坠子的男演员、琴师王永安等先后进京献艺谋生,与姚俊英一起开创了河南坠子在北京的繁荣,演出场所也逐渐从天桥转向城内各处的杂耍园子,这是河南坠子演出总体水平在北京得到进一步提高的结果。董、程二位在天津成名已久,北京的听众最喜欢听她们姑嫂两人的对唱,她们对唱的曲目有《蓝桥会》、《相府借粮》、《玉堂春》等。1936年到1938年间,"坠子皇后"乔清秀两度进京,在西单游艺社短期演出。

 20世纪40年代后,又有李雪芳、马忠翠、李玉玲等坠子演员活跃在北京曲坛。

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北京的河南坠子演员是姚俊英、马玉萍、刘慧琴、李少华等。姚俊英当时的演出主要是与马玉萍唱对口坠子,深受北京听众喜爱。出生于河北大名的马玉萍嗓音甜美圆润,她因在唱腔上大胆出新、勇于改革而享名。

  河南坠子流入山东很早,但它在山东迅速发展并扩大影响,与乔清秀关联很大。乔清秀于1926年和1937年,两次到山东济南演出,十分轰动,受其影响,山东大鼓演员纷纷改唱坠子书。如济宁著名的山东梨花大鼓徐家班改唱坠子书,出现了徐玉兰、徐玉霞等名家;郭家班改唱坠子书,出现了郭文秋、郭文玉等名家;巨野谭教壮的谭家班改唱坠子书后出现了谭金芳、谭金秋等名家;嘉祥申家班改唱坠子书,出现了申永印、申桂凤等知名艺人。

在山东的河南坠子演员中,佼佼者当数徐玉兰。徐是山东济宁人,七八岁学唱河南坠子,13岁登台演出,她以坠子的旋律为母体,又广泛吸纳了越剧、黄梅戏、京剧、豫剧、民歌等姊妹艺术的音调,创造了徐派坠子。她的代表曲目是《宝玉哭黛玉》、《林冲发配》、《晴雯补裘》等,她既能演唱极为抒情的曲目,又能演唱气势恢弘的唱段,显示出她卓越的艺术才能。特别是经过京剧武生泰斗盖叫天亲手指点的《林冲发配》,动作干净,气势恢弘,堪称一绝。

郭文秋是和徐玉兰齐名的坠子演员,1958年郭文秋在北京参加第一届曲艺会演,演出新曲目《送梳子》,以其清脆的嗓音,流畅的曲调,充满激情地歌唱商业战线送货上门的新风貌,发展了"乔派"坠子唱法,她不断创新,成为河南坠子在山东的代表人物。

山东的河南坠子实际上大多数是以"乔派"坠子的音乐结构为框架,不用中州音韵,仍然保持着鲁西北方言(山东官话),演出乐器也有不同,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成为河南坠子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艺术流派。

1952年以后,国家提出支援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号召,外地许多河南坠子艺人先后来到甘肃,使甘肃成为河南坠子另一个比较活跃的地方。河南坠子从酝酿到形成,一直在民间流传,保持着朴素的乡土风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从道情、三弦书、山东大鼓、琴书等曲种移植、继承了大量优秀书目,以后又创编、积累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书目,有长篇、中篇、短篇200余种,保存了不少流传悠久的艺术精品,如《借髢髢》《偷石榴》《王庆卖艺》《梁祝下山》等。五四运动以后,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编唱了不少具有进步思想内容和鼓舞群众斗争意志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整理传统优秀节目、编写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改革音乐、表演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河南坠子常演的节目有《偷石榴》、《小姑贤》、《三打四劝》、《王麻休妻》等"段儿书"和移植自道情说唱的《回龙传》、《响马传》、《五虎平西》、《狸猫换太子》等"长篇书"。2006年,河南坠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的中国·第二届河南坠子大会,平顶山市选送了《书房训子》《雨夜惊魂》《义薄云天》《真爷们》4个节目参加展演,虽然上台表演的只有几个人,但背后却凝聚了平顶山市数十位坠子作者、坠子演员和曲艺专家的心血。

      中国·第二届河南坠子大会作品研讨会2017年4月18日举行。研讨会上,曾经担任第二届中国曲艺节、第六届中国曲艺节、全国戏曲梅花奖、全国魔术节、马街书会等大型文艺活动总导演及艺术总监的著名作家,市曲艺家协会荣誉主席曹旭先生就中国第二届河南坠子书大会前期准备工作和争创“中国曲艺名城”等工作做了简单的介绍。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崔银龙,副主席古杨,我市曲艺界老演员贾世忠,著名越调大师申凤梅关门弟子刘培英,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并且深受群众喜爱的鲁山县大乔小乔中的大乔,以及其他部分区县的曲艺演员和作家们参加了研究会。

  中国·第二届河南坠子大会经过6月28日晚的展演后,于29日晚7点30分在鹰城广场举行了闭幕演出暨中国曲协牡丹奖艺术团小分队送欢笑惠民演出,当晚亮相的除了有在展演中受到专家好评的代表作品,还有小品、相声等其他形式的节目,中国曲协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黄宏,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巩汉林、金珠等也登台进行了精彩演出。

    好客鹰城笑迎四方宾客,欢声笑语洒满夏夜广场。6月29日晚,由中国曲协、河南省文联和平顶山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中国曲协河南坠子艺术委员会、河南省曲协、平顶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共同承办的中国·第二届河南坠子大会系列文艺活动之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团小分队送欢笑惠民演出在鹰城广场举行。

 中国曲协副主席、宁夏回族自治区曲协名誉主席郭刚,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王守国,河南省文联副主席苗树群,中国曲协河南坠子艺委会主任、国家一级演员宋爱华等观看演出。

 平顶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明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严寄音,副市长魏建平到场观看。

  演出在湛河区实验小学师生表演的坠子书《偷年糕》中拉开帷幕,活泼可爱的学生与老师的合唱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大家纷纷鼓掌叫好。随后,原创相声《洗脚秀》、坠子《卖面》、原创小品《钱去哪了》、坠子剧《坠子一家亲》、坠子《乌江恨》等节目依次上演。

 当晚,中国曲协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黄宏,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巩汉林、金珠,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曲协主席范军也来到现场助阵。

 巩汉林和金珠夫妇在小品《浪漫的事》中,以互相调侃的方式讲述他们30多年的婚姻生活,从侧面把百姓生活的家长里短演绎得淋漓尽致,温情的故事感染了现场。黄宏则直接从现场观众中寻找搭档,即兴发挥演绎了一个诙谐幽默的短剧。

  范军和搭档用豫剧演绎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小苹果》,现场模仿马三立、赵丽蓉等老艺术家,活灵活现的表演让观众耳目一新,台下欢声笑语不断。

      “唱得好!”“再来一曲!”……6月28日晚上,鹰城广场欧式剧场群贤会集、少长欢颜,中国·第二届河南坠子大会在此开幕,两场河南坠子展演精彩呈现,鹰城广场沸腾了!

  我市曲艺文化底蕴深厚,1995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曲艺节,并被命名为“中国曲艺城”。2015年,为庆祝我市被命名为“中国曲艺城”二十周年,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传统曲艺,我市举办了中国·首届河南坠子大会,引起了曲艺界的广泛好评。为此,中国·第二届河南坠子大会仍选择在我市举行。

  28日晚上举行的是本次大会河南坠子展演活动,经过层层选拔,来自河南、河北、安徽、海南等地的优秀坠子演员带来了《书房训子》《李逵夺鱼》《丰碑》《诚信如山》《拉荆笆》《一片丹心焦裕禄》等24个精彩节目。他们的表演或宛转悠扬,或激扬振奋,或感动人心,把诚信、孝道、公益、清正廉洁、爱国热情等道理融进说唱、丝弦中,引得现场观众掌声、欢呼声、叫好声不断。

  当日上午、下午,不少演员顶着高温来到演出现场排练、熟悉舞台。“坠子书是咱河南代表性的传统曲艺,我从艺近60年,作为一名唱河南坠子的‘老兵’,很高兴看到今年来参加坠子大会的有很多年轻人,这说明咱们的传统曲艺后继有人。” 中国曲协河南坠子艺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演员、今年77岁的宋爱华脸上带着汗,但笑得很高兴。

 “这次的节目是从全国报送的节目优中选优最终确定的,参赛选手代表了河南坠子的顶级水平,可以说今晚是曲艺界的一场盛会。而我们在现场也感受到了平顶山人民的热情和支持。”到现场的中国曲协有关负责人说,平顶山市曲艺文化历史悠久,市民的曲艺素养较高,恰到好处的掌声和叫好声也给了演员很大的尊重和鼓励。

  当晚近9时,白天的燥热逐渐退去,小风吹来,为夏夜送来凉爽,现场演出伴着这丝丝凉风一直持续到晚11时许。

  在29日上午举行的第二届河南坠子大会展演作品创作研讨会上,河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鲁银海宣布:河南坠子大会将永久落户平顶山!

      二十二年时光荏苒,二十二年春华秋实。1995年10月,平顶山被中国曲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曲艺城”。截至目前,平顶山是全国被命名为“中国曲艺城”的唯一城市。

    曲艺是用“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并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表演艺术,以生动活泼的表现手段、简便易行的表演方式、朴实亲切的语言风格、惟妙惟肖的人物摹画、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愉悦着人们的身心,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深受全国各地群众的喜爱。它是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平顶山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无比厚重、璀璨夺目的珍贵文化遗产,也为曲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广为流传着30多个曲种。自古以来,平顶山就有一群对生活充满热爱、充满艺术才情的人,他们走村串巷、说拉弹唱,为城乡群众带去精美的艺术享受。此外,平顶山的老百姓酷爱曲艺,亲艺人、敬艺人,从而形成了绵延700多年而不衰、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观的马街书会。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悠久的文化传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深厚的群众基础,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浓郁的曲艺氛围,地处中原又是新兴城市的平顶山能够得到中国曲艺界的垂青,成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曲艺城”,绝非偶然。

    被命名为“中国曲艺城”,是认可更是契机。被命名为“中国曲艺城”之后,平顶山曲艺事业的保护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以“中国曲艺城”命名为契机,平顶山不断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和文化娱乐业,高度重视文艺创作生产,增强了文化软实力、硬实力和竞争力,提高了平顶山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实现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丰收,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了平顶山城市文化品位和居民素质。

    被命名为“中国曲艺城”,是荣誉更是使命。命名平顶山为“中国曲艺城”,饱含着中国曲艺家协会领导的期待,寄托着全国曲艺工作者乃至全国人民的希冀,就是希望平顶山在保护和发展曲艺事业上闯出新路、创出实招,在发扬光大中国曲艺事业方面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面对沉甸甸的期待和希冀,平顶山市委、市政府不负众望,锐意创新,多措并举,两次承办中国曲艺节,加强保护马街书会,在“文明鹰城·欢乐中原”广场文化活动、民间艺术展演等重大活动中让曲艺节目成为重要内容,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为文艺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百姓需求的变化,繁荣和发展曲艺事业面临新的课题。作为“中国曲艺城”,平顶山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和担当。在“中国曲艺城”命名22周年之际,平顶山举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全国著名专家和知名曲艺艺人汇聚一堂,共商曲艺发展大计,同台竞技切磋交流。我们有理由相信,平顶山会不辱使命,克难攻坚,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曲艺事业繁荣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995年,我市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曲艺节,并被命名为“中国曲艺城”。为庆祝我市被命名为“中国曲艺城”22周年,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传统曲艺,第二届河南坠子大会在鹰城广场开幕。全国知名曲艺艺人汇聚鹰城,为市民奉上了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

   

    “这次的节目是优中选优最终确定的,参赛选手代表了河南坠子的顶级水平,可以说是曲艺界的一场盛会。我们在现场也感受到了平顶山人民的热情和支持。”到现场的中国曲协有关负责人说,平顶山市曲艺文化历史悠久,市民的文化素养较高,他们恰到好处的掌声和叫好声就是最好的证明。

    22年前曲艺城花开鹰城,22年后平顶山曲韵犹浓。

       

      笔者在现场采访时注意到,现场已座无虚席,还有好多市民在剧场外围翘首观看。来自鲁山西羊石村的程大娘从小就喜欢听河南坠子,她对笔者说:“好演员不光声音亮堂,还得有韵味儿。”

      

       “这是咱曲艺界的一次盛会,我一大早就出发了。”6月28日晚7时许,在市区鹰城广场欧式剧场,范军坐在台下欣赏着舞台上的河南坠子展演,并不时拿出手机拍照。

  有着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表演学会理事、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众多头衔和荣誉的范军给人的感觉是亲切、自然,提到我市“中国曲艺城”命名22周年系列文艺活动,他脱口说出了开头儿的话。


 “我跟平顶山非常有缘分,22年前,我就是在这儿成名的。”范军说,1995年10月,当时20岁出头的他第一次来平顶山参加第二届中国曲艺节,那次演出被范军称为自己艺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

  那一次,他和于根艺老师搭档表演的相声《戏迷学戏》获得了满堂彩,他从来自22个省、市、自治区、中直有关单位和解放军系统的34个曲艺团队的947名曲艺工作者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曲艺节牡丹奖”,这奠定了范军未来的艺术地位。《戏迷学戏》也成了他的成名作。同年,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录制、播映《戏迷学戏》,范军从此声名远扬。成名后,1997年,他获得国家文化部第二届全国相声大赛曲艺政府奖——金狮表演奖。

“第一次来就感受到了平顶山人民的热情和对曲艺的热爱。”范军回忆说,平顶山是有名的曲艺之城,传统曲艺在这片土地上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这个平台上以曲会友,并得到了中国曲艺界的高度认可,这对我是莫大的鼓励。”


 说起传统曲艺的发展现状,范军显得有些严肃,他说,河南省是文化大省,河南坠子、大调曲子、三弦书、河洛大鼓是河南曲艺的四大鼓曲,多年来名家辈出,但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群众娱乐的方式日益多元化,传统曲艺逐渐受到冷落。主要表现在传统曲艺队伍缩减、年轻演员太少等方面。

“要想保持曲艺的生命力,就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范军说,曲艺是最接地气的,最能反映群众喜怒哀乐的艺术形式,直到目前,这一形式在群众中仍很受欢迎,这一点从宝丰县马街书会延续700多年而不止就可以证明。


  方言话剧,是范军尝试的新艺术形式,他把曲艺与话剧结合起来,组成了近50人的创作和演出团队,在国家一级编剧王宏的帮助下,创作出的第一部河南方言话剧《老汤》一经面世,广受好评。他们走进了国家大剧院,囊括了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河南文华奖等省内大奖。目前他们又把第二部方言话剧《老街》,把有700多年历史的马街书会搬上了舞台。“第三部准备创作《老家》,一部更比一部好。”范军信心满满地说。

  他还说,曲艺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投入,通过政府部门主导联络、整合曲艺团体和队伍,引导民间艺术成为文化产业。

 “曲艺作家、艺术家担负着创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神圣使命,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成为文化创新的先锋。积极地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获得灵感、提炼主题,在人民群众的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用新的时代精神进行艺术的创新,为繁荣和发展曲艺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范军说。

    6月29日上午,第二届河南坠子大会展演作品创作研讨会在神马大酒店二楼会议室举行,众多曲艺名家、专家、学者及说唱艺人代表等齐聚一堂,畅谈河南坠子的现状,对如何传承与发展这一传统曲艺建言献策。

    

    研讨会上,中国曲协副主席、宁夏回族自治区曲协名誉主席郭刚,河南省曲协主席范军,副主席、秘书长鲁银海,中国曲协河南坠子艺术委员会主任、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宋爱华等众多专家学者和说唱艺人纷纷发言。

    他们普遍认为,河南坠子作为河南乃至全国的重要传统曲艺形式,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同时又面临人才、受众缺失等多重挑战。要实现河南坠子的长远发展,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守正创新之道,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借助新的媒介形式,探索艺术与市场、事业与产业、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且良性发展的路径。

    在随后举行的收徒仪式上,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宋爱华老师新收的三个女弟子是:金素珍,小凤梅刘培英,兰频红。

    魅力鹰城,曲韵悠长。6月29日晚,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团小分队送欢笑惠民演出在市区鹰城广场举行。

   “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他们,没想到今天能现场看他们表演。名家就是名家,演得好!”今年70岁的市民孙金环说。

    

        2017年6月28、29日晚上,鹰城广场的彩色灯柱齐放光明,五彩缤纷。广场上,人山人海,有唱戏的,跳舞的,唱歌的,跳健美操的,热闹非凡。各种艺术形式如春兰秋菊,各擅其长。曲剧、豫剧、曲艺节目如春风拂面,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清新的时代美感,唤起了人们对这些乡音的喜爱。他们说唱兼备,风格迥异,有的轻松移步,表演自如,眼神、唱腔、响板同时做起,韵律谐美,字字传神,令人拍案叫绝。整个演出,既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有意趣横生的活泼节奏;既有粗狂、奔放、高亢的朝气,又有委婉、动情的优美旋律,丰富多彩,人才辈出,如朵朵奇葩,清香幽远,拂人心脾,令人心醉,流连忘返……

  在欧式舞台,那踏节的盘和鼓已经摆好,舞人从容而舞,形舒意广.她的心遨游在无垠的太空,自由地远思长想.开始的动作,像是俯身,又像是仰望;像是来、又像是往.是那样的雍容不迫,又是那么不已的惆怅,实难用语言来形象.接着舞下去,像是飞翔,又像步行;像是屹立,又像斜倾.不经意的动作也决不失法度,手眼身法都应着鼓声.纤细的罗衣从风飘舞,缭绕的长袖左右交横.络绎不绝的姿态飞舞散开,曲折的身段手脚合并.

  轻步曼舞像燕子伏巢、疾飞高翔像鹊鸟夜惊.美丽的舞姿闲婉柔靡,机敏的迅飞体轻如风.她的妙态绝伦,她的素质玉洁冰清.修仪容操行以显其心志,独自驰思于杳远幽冥.志在高山表现巍峨之势,意在流水舞出荡荡激情.

  清颜白衫,青丝墨染,彩扇飘逸,若仙若灵,水的精灵般仿佛从梦境中走来。天上一轮秋月开宫镜,月下的女子时而抬腕低眉,时而轻舒云手,手中扇子合拢握起,似笔走游龙绘丹青,玉袖生风,典雅矫健。乐声清泠于耳畔,手中折扇如妙笔如丝弦,转、甩、开、合、拧、圆、曲,流水行云若龙飞若凤舞。

  蕊宫阆苑,听钧天帝乐,知他几遍。争似人间,一曲采莲新传。柳腰轻,莺舌啭。逍遥烟浪谁羁绊。无奈天阶,早已催班转。却驾彩鸾,芙蓉斜盼。愿年年,陪此宴。

  树上纷纷扬扬落下了几片树叶,这些舞蹈的精灵,时而旋转着轻盈的身子,时而唱出哗啦啦的歌声,他们的一生,如昙花一现,然而再精彩的背后,隐藏着死亡的召唤,但他们毫不畏惧,勇敢地投向大地母亲的怀抱,等待孕育着一个个新的生命!

  珠缨旋转星宿摇,花蔓抖擞龙蛇动。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吟咏着苏东坡的菩萨蛮,看着几十个青年后生活跃在舞台上,身着一色土黄衣裤,蹦跳相加,不愧为龙的传人;赤裸的胳膊,矫健的英姿,确为炎黄子孙;蓬勃的活力,震天的狂吼,实乃真正的华夏男儿!他们奔到前台,如起伏的波浪,忽上忽下,伸长了脖子,眺望着远方,像是在渴盼着什么。一脸的兴奋,一脸的惊疑,一脸的期待。

  看啊!——希望之阳升起来了!

  他们的身后是一群年轻姑娘,俊俏的面庞,婀娜的身姿,灵活的手腕,娇羞的笑脸。一群姑娘,在台后衬托着这些小伙儿,使其更显强劲的阳刚之气。一群小伙儿,在台前掩映着这些姑娘,使其更显妩媚的阴柔之美。

  牧羊浪漫曲响起来了!

  台上,一片漆黑。

  蓦地,眼前一亮,伴着急促、强劲的音乐声,三个身着红衣的牧羊小伙儿在台上跳跃了起来。他们先是围着舞台转着圈,忽而追打嬉闹,忽而抱酒狂饮,忽而躺地烂睡,忽而……在这辽阔的广场上,他们跳着牧羊舞,饮着高原酒,枕着绿草地,真是其乐融融。他们的洒脱、不羁,正显示着鹰城人的粗犷豪放,鹰城人的直爽率真,鹰城人的热情慷慨,鹰城人的实实在在……

  台上灯光,一片柔和。

  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吸着丝丝雨丝,正徐徐绽放。盛开的荷花伴着阵阵飘缈的云烟又慢慢飞入九天,一个身着粉红纱衣的少女,撑着淡黄的油纸伞,翩翩起舞,如仙女,似蝴蝶,犹碧玉。

  蒙蒙细雨中,十几个撑着伞的绿衣姑娘,如绿叶一般,娇翠欲滴。风吹叶动,那位红衣姑娘犹如一朵带露的荷花,在一片片绿叶的掩映下,婷婷玉立,娇艳动人。

  好一片蒙蒙细雨!

  好一个走雨姑娘!

  随着蒙蒙烟雨,走进了多水的江南。在无数小桥绿水的衬托下,一曲《走雨》更显江南的柔媚。应着古筝乐曲,朵朵滴露的红莲在台上徐徐绽放,又慢慢地升起,飘入云天。雨中走来了一群窈窕秀美的绿衣女子,她们撑着轻薄的油纸伞在雨中漫步。柔软的绣花绿纱袖从手腕轻轻滑落,露出嫩笋般的手臂;一张张笑容荡漾的面庞,随着轻捷的步子不停地旋转着,那飘逸的袖角、裤裙如阵阵绿风、绿烟、绿雾……她们如江南的水一样,慢慢地流着,流着,永不停息地流着!

  在鹰城广场,数万观众把舞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就连周边的石栏杆上也坐满了人。有的观众让孩子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看,许许多多的观众边看边拍照边录像。

  万里河山添锦绣,巍巍中华铸雄浑。看着那五彩缤纷的彩灯,听着那激动人心的盛世欢歌,踏着那如歌如诗的节拍,沐浴在明亮耀眼的灯光下,那歌声,凝聚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盈盈心语和无限祝福;蕴含了中华民族崛起的豪迈。那盛世欢歌踏着历史的足音,穿越时空的距离,将中华民族的雄浑隽永地刻入历史的里程碑。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度,一个伟大而坚强的民族。半个世纪的沧桑沉淀,造就出您坚韧的个性,沧桑的历史铭刻在您倔强的脊梁之上,坚不可摧的意志和民族的凝聚力让您挺立在世界的屋脊,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六月,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一个万众瞩目的节日。我们奏响激昂的音乐,我们唱着满载希望的歌,带着心中灿烂的中国梦,迎来了我们党的96岁生日。如果说,一个国家的复兴需要的是锲而不舍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就中国之梦。那么,一个在烽烟中崛起的民族必定有着不堪回首的过去。容与辱,磨砺了您的胸怀,让您学会了包容。兴与衰,成就了斗志,使您更加充满自信。时隔半个世纪,让我们追寻历史的足迹,回首您曾经走过的路吧!

  抗日战争,日寇的八年蹂躏,让您饱尝了战争的痛苦。战火烽烟,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家国情仇,多少人为了民族的兴亡而血洒战场?忍辱负重,肆意掠夺,多少屈辱的过去让人不堪回首?九一八的奇耻大辱,历历在目,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如昨日云烟。八年抗战中,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兴亡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的豪迈,无数革命先烈为保国安家捐躯的豪迈情怀,还依旧残留在屈辱的记忆中。英雄的鲜血,壮士的视死如归换取了祖国的崛起,这一切来之不易!殷红的鲜血,洒遍了神州大地,爱国爱家的情感,融入到您脚下每一寸土地。深知,这是一段痛苦的回忆,也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但依旧载入了史册,隽永地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之中。岁月沉淀了沧桑,时空穿越了千年。一个国家最艰难的是遭受欺凌时的崛起,一个民族最痛苦却是觉醒时的战火烽烟。今天,当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的时刻,这个饱经列强欺凌的民族终于站起来了。带着希望,带着无数中华儿女的心中的梦,勇敢地站起来了!

  过去的您,战争中犹如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孱弱,倍受摧残。新中国建立以来,您经历着一路风雨,为国、为民族的兴旺而努力成长。当改革开放的旗帜高高扬起,现代化的大潮冲击震撼着世界的时刻,您迈着坚定的步伐一路走来,不乏风雨交加。一路磨砺,品尝着成长中的无限艰辛。假如说用一个词汇来形容您,那么,我将祖国比做母亲。勤劳的母亲,善良、宽容、勤恳看着我不断地成长,为我的衣食住行而操劳,构建着幸福的家园,让我得以安居乐业。

  世界上只有母亲的爱,永远是无私的,不图回报的。她似温暖的阳光洒满每一个有我驻足过的角落,并不离不弃。俗话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都是您的牵挂。当灾难来临之际,您敞开博大的胸怀,接纳着遭受苦难的人们,无私地送出温暖。无论何时何地,您都用无私的博爱呵护着你的儿女,如大海的胸怀。

  “国之富强必民安乐,民安乐国则安”,这是千年守恒的规律。如今,昔日的沧桑残破,千疮百孔的残墙断壁早已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商铺林立。车水马龙的大都市里,穿江过海的立交桥纵横交错。琳琅满目的大商场里人潮人海,让人目不暇接。此刻,都市霓虹跳跃着幸福的音节,一片安逸祥和。焕然一新的教学楼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品味着泱泱大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

  或许,沉浸在书香中的莘莘学子们,并没有太多的了解这个民族的过去,假如他们清楚,或许就不会出现逃学、辍学、乃是厌学的心态吧!然而,祖国却永远相信他们才是未来中国梦中坚脊梁......

  岁月沉香,湮没了过往。从而,也沉淀出您博大、隐忍、坚强、永不服输的灵魂。安定祥和的精神面貌,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希望的种子撒在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翰海不弄回头舟,不畏洪波压潮头,”坚韧如您,我的祖国母亲。您如大海上勇往直前与苦难搏击的水手,不畏风浪,不惧险滩,播种心灵的梦想。在浩瀚的大海上,扬起前行的风帆,并永不服输。

  中国梦,腾飞梦。如今的您,肩膀不再柔弱。正如一个身强力壮的少年,大踏步在前行。尖端的航空科技,载人航天不再是梦。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新农村的生活面貌在日新月异中转变,让小康生活不再是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爱无疆,伸出友爱之手,那一张张充满希望洋溢幸福的笑脸背后,诠释着和平年代里和谐不再是梦。

  “莲,出淤泥而不染,则清廉而不妖”。清廉君子必坦荡做人,才为民之拥戴。反腐倡廉,利剑出鞘,锋芒毕露,让黑暗与龌龊无处遁形。崇尚纯洁,决不藏污纳垢,是您勇于揭开丑陋面纱的魄力。祖国,您是时代的宠儿,天之骄子,相信总有一天,您心中蕴含富国强民的期盼,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中国梦......

  中国梦,强国梦。祖国,您是强大的,不可侵犯的,您的意志坚不可摧。总有一种情怀在内心激荡,总有一份情感在脑海回旋。为什么那么多他乡游子虽游遍名山大川,走过千里万里,唯独对祖国情有独钟?并撒下一片殷殷深情呢?我想,每个人除了有故乡情结之外,也应该具备一份爱国的情结吧!不然,怎么会国家遭受欺凌时奋起反抗?怎么会离开祖国魂牵梦萦思念故土?怎么会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伸出援助之手,涌现出那么多和邪恶做斗争的知名与不知名的英雄呢?

  如此,心中相信,生存在这片高天厚土的人们都是爱着祖国的。爱国本应该没有心灵的界限,更要去包容她的不完美,去接纳她的荣辱兴衰。爱国,本应该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不然,那些海外赤子为何不远万里殷殷思念,甚至跋山涉水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坚信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属于中国,都赋予其神圣的使命。

  光阴流转,又是一个收获的日子,岁月如歌的行板,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96周年华诞。未来的路途,虽不可预测,但前行的征途中您依旧会以稳健的,踏实的,坚定的步伐,奔走在世界的最前方。

  中国梦,富强之梦,中国梦,腾飞的梦。您如同一条蓄势腾飞的巨龙,肩负着不同寻常的使命,浑然不动屹立在旭日升起的东方。六月,收获的六月,值得赞美的季节。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我伫立于鹰城广场,以湛河之水为墨,用真心祝福为笔,为我们的党,为我们的祖国谱写一曲盛世欢歌!


  评论这张
 
阅读(406)|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